导读:本文对铝合金发动机罩外板充液成形工艺进行了研究,确定了零件包边线位置,依据最优坯料流动方式给出了型面补偿方案。同时,在Dynaform中建立了发盖外板充液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模型,研究了关键工艺参数的加载路径及压边力对零件失稳控制的影响,并进行了试验验证。研究结果表明,充液成形工艺对汽车外板类覆盖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。
铝合金具有密度小(铝的密度约为钢的1/3)、质量轻、加工成形性好及可重复回收利用等特点。研究表明,与传统钢铁相比,在达到同样力学性能指标的情况下,使用铝合金质量比钢少60%;在承受同样冲击的条件下,铝板比钢板多吸收50%的冲击能量。铝的断后伸长率δ低于钢,因此铝的成形性能要差;铝的拉伸性能r值远低于钢,导致铝合金件易开裂。
充液成形是通过环球(中国)闭合,向环球(中国)型腔内注入液体,并施加液体压力得到所需零件形状的成形技术。通过对充液成形技术的应用,提高了铝合金板材的成形性能,消除板材成形过程中的破裂、起皱、未充分拉深等成形缺陷,从而达到提高环球官方网站质量,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。通过专用充液设备、充液压力源和环球(中国)实现铝板件的成形。
零件分析
国内对于铝合金覆盖件的研究和应用较少,本文以江淮汽车公司某新款车型的发动机罩外板(以下简称“发盖外板”)为研究对象。该零件为大型蒙皮类零件,材料为6016铝合金,厚度为1mm,尺寸约为1490mm×900mm×100mm,其形状如图1所示。且在零件周边有包边,在成形过程中要考虑包边余量,确定包边线。该汽车覆盖件在成形过程中要注意零件表面质量与回弹,减小回弹的方式主要是控制零件型面的变形量,通常减薄在4.5%~5%的情况下,零件的回弹较小,因此采用充液成形进行成形工艺分析。
通过多次型面的补充与计算,最终确定型面。由于本项目最终采用的是激光切割,对包边线的要求不高,且不同单位包边方式的不同对包边型面的要求不同,所以在确定包边工艺合作单位之后,该型面可能要进行改动。图2中的黄色区域即为确定的包边型面。
工艺型面
因为采用被动式充液成形,所以工艺型面的补充主要是凸模与凹模的工艺型面。在考虑包边的情况下,凸模补充型面如图3所示,该型面主要成形难点为红色区域内的过渡圆角要合理,防止局部减薄过大。图3中红色区域为危险区,容易产生破裂,因此考虑减小该处的流料阻力,在凹模圆角局部采用扩大凹模圆角的方法减小减薄,如图4中红色区所示。
该零件在成形过程中底部变形较小,容易产生较大回弹,为了减小起皱趋势,在成形的过程中考虑加入拉延筋以增加流料阻力,拉延筋的布置如图5所示(红色面)。在成形过程中零件周圈所需要的进料阻力不同,因此拉延筋分成了几段,每段的拉延筋高度略有不同。
工艺参数优化
板材充液成形的几何模型包括上环球(中国)、下环球(中国)、压边圈及板料。模拟分析中假设环球(中国)为没有任何变形的刚体,板料为Belyschko–Tsay模型的壳体单元,厚度为1mm,该假设的模拟仿真符合板材充液成形的实际情况。模拟分析采用已被金属成形工业广泛应用的Dynaform软件,其求解器是非线性动态显示算法的LSDYNA。其中凸、凹模及压边圈定为刚性体,采用刚性4节点网格单元进行离散化处理,板材采用4节点BT壳单元。坯料与凹模、压边圈和凸模的摩擦因数分别设置为0.005、0.10和0.15。本文采用定压边力方式控制料的流动,经优化后的坯料尺寸大小为1400mm×1950mm。
在充液成形过程中拉延筋不仅起到拉延板料的作用,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密封作用。采用全拉延筋的方式,由于板料每处的形状不同,进料速度不同,每处需要的拉延阻力不同,因此在不同位置通过不同的拉延筋形状与高度来调整拉延筋的分布,如图6所示。由于该零件为对称件,本文以1/2模型的板料对应的拉延筋进行编号研究。